子宫颈上皮内瘤变
子宫颈上皮内瘤变(CIN)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,常发生于25-35岁妇女。大部分低级别CIN可自然消退,但高级别CIN具有癌变潜能,可能发展为浸润癌,被视为癌前病变。CIN反映了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,通过筛查发现CIN,及时治疗高级别病变,是预防子宫颈癌行之有效的措施。
子宫颈癌
子宫颈癌习称宫颈癌,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。高发年龄为50一55岁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,由于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,使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,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。主要病理类型是鳞癌,腺癌次之,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是子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,接触性出血或白带增多是宫颈癌的主要症状。一般早期采用手术治疗,晚期来用放射治疗。子宫颈癌病因明确、筛查方法较完善,是一个可以预防的肿瘤。①通过普及、规范子宫颈癌筛查(二级预防),早期发现CIN,并及时治疗高级别病变,阻断子宫颈浸润癌的发生。②广泛开展预防子宫颈癌相关知识的宣教,提高接受子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性传播性疾病的自觉性。③自2006年第一个HPV疫苗上市以来,大量临床试验显示HPV疫苗能有效防止HPV16,18相关CIN的发生。因此条件成熟时推广HPV疫苗注射(一级预防),可通过阻断HPV感染预防子宫颈癌发生。
子宫内膜癌
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,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。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,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%,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%-30%。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,其中75%发生于50岁以上妇女。近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。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(I型)和非雌激素依赖型(II型),II型预后不良。绝大多数为内膜样腺癌,按分化程度分为3级,分级越高,预后越差。异常阴道流血为最常见的症状,诊断性刮宫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,确诊依据是病理学诊断。早期首选手术,根据有无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放疗或化疗;晚期采用手术、放射、药物等综合治疗。
卵巢癌
是一组发生在卵巢的肿瘤,卵巢组织成分非常复杂,是全身各脏器原发肿瘤类型最多的器官,不同类型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学行为,均存在很大差异。恶性种瘤早期常无症状,晚期可有腹胀、厌食等消化道症状。卵巢肿瘤一经发现,应行手术。手术目的:①明确诊断;②切除肿瘤;③恶性肿瘤进行手术病理分期;④解除并发症。术中应剖检肿瘤,必要时作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。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根据其组织学类型、细胞分化程度的辅助治疗。化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。
随访:卵巢恶性肿瘤易复发,应长期随访和监测。一般在治疗后第I年,每3个月随访一次;第2年后每4一6个月一次;第5年后每年随访一次。随访内容包括症状、体征、全身及盆腔检查(包括乳腺检查)和B型超声检查。血清CA125,
AFP,hCG等肿瘤标志物测定根据组织学类型选择。临床检查或肿瘤标志物检查提示肿瘤复发时可选择CT,MRI和(或)PET检查等。
妊娠滋养细胞肿瘤
妊娠滋养细胞疾病(GTD)是一组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疾病。组织学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分为葡萄胎、侵蚀性葡萄胎、绒毛膜癌(简称绒癌)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,其中侵蚀性葡萄胎、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又统称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(GTN
)。
在临床上,由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在临床表现、诊断和处理原则等方面基本相同,故将两者合称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,但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在临床表现、发病过程及处理上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明显不同,故另列一类。绝大多数滋养细胞肿瘤继发于妊娠,但尚有极少数来源于卵巢或睾丸生殖细胞,称为非妊娠性绒癌。
葡萄胎因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、间质水肿,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,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,形如葡萄而名之,也称水泡状胎块。为良性疾病,但部分可发展成妊振滋养细胞肿瘤。葡萄胎可分为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两类。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停经后阴道流血和子宫异常增大,超声检查和血清hCG测定可辅助诊断,病理学诊断是确诊依据。治疗原则是及时清宫和定期hCG测定随访。
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为恶性疾病,60%继发于葡萄胎妊娠,30%继发于流产,10%继发于足月妊娠或异位妊娠,其中侵蚀性葡萄胎全部继发于葡萄胎妊娠,绒癌可继发于葡萄胎妊娠,也可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。换言之,葡萄胎妊娠后可继发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,而非葡萄胎妊娠后只继发绒癌。侵蚀性葡萄胎恶性程度一般不高,大多数仅造成局部侵犯,仅4%的患者并发远处转移,预后较好。绒癌恶性程度极高,发生转移早而广泛,在化疗药物问世以前,其死亡率高达90%以上。随着诊断技术及化疗的发展,绒癌患者的预后已得到极大的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