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援疆路,一生若羌情
2010年10月,根据市委组织部下发的《关于新一轮援疆工作的通知》精神,医院选派我去援疆,不由多想,握着车票打起行囊,踏上了前往新疆的路途。
茫茫戈壁,新疆怎么那么大?沙漠、原始胡杨林、五彩的红柳、野骆驼在远处漫步,弯窄的218国道通向若羌县,真的太远了,仿佛永远也走不到,我的援疆工作就在这偏远又特殊的小县城里---若羌县人民医院开始了。
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,平时的工作就很繁忙,几乎照顾不到家庭。来新疆前,妻子已有身孕,面对临产的妻子,我不能在她身边,想到孩子3岁之前很少见到我这个父亲,心中的歉意不免涌上心头……
若羌县人民医院是个缺少医疗技术人才的地方,40张床位的外科只有3名医生,诊治任务十分繁重,每天的抢救、查房、手术,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,但我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,坚决完成援疆医疗任务。
若羌县地处315国道与218国道交汇处,交通流量大,车祸颅脑外伤病人多,可是县医院成立以来没有开展过神经外科手术,颅脑外伤的病人只能拍个X线片,危重症的患者必须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,但库尔勒据若羌400余公里,去一趟的路程最少需要6个小时,很多重症颅脑外伤的病人往往在路上病情加重,来不及抢救而死亡。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医院购进了CT,对于外伤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神经外科的开展提供了帮助。
记得有一名被高空坠物砸伤的患者,来院时意识清醒,头颅CT提示只是少量的硬膜外血肿,但是病人的意识逐渐转为昏迷,再次复查CT,出血量大概有50ml,病人脑疝了,生命危在旦夕,电话向科主任及院长汇报,医院没有备血,也没有神经外科专用的手术器械,但是病人的情况已经不允许转院了,医院赶快召集职工来紧急献血,并第一时间把病人送入手术室,手术室的电刀不是脑外的专用电刀,经过临时改进后才能进行颅内止血,没有骨蜡和明胶海绵,只能用肌肉组织进行缝扎止血,经过5个小时的手术抢救,病人最终转危为安。
还有一位45岁的患者,晨起后去厕所突然摔倒,CT提示左侧脑室出血、脑室铸型、脑积水,必须紧急手术,可是在急性期进行穿刺极容易再次出血,凭着原来的经验,我先在对侧脑室穿刺,植入一根引流管,缓慢抽出血性脑脊液,解决了病人的脑积水问题,等第二天病人颅内的血肿相对稳定后再在左侧放入一根引流管,把血肿引流出来,经过十多天的救治,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能够下地活动了。我一直利用自己的专长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抢救每一个病人,当看到病人转危为安,家属对我们的感谢,我觉的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是那么的有意义。
若羌是个多民族聚居区,以维族为主,为了消除了语言的障碍,从进疆起,我就坚持学习维语,身边最常见的是一本双语学习手册,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外科是该院最忙碌的一个科,前来治疗的病人都是当地的农牧民,他们缺少基本的医学保健常识,来到医院就诊时往往病情危急,有些维族老乡忘了带钱,替病人垫付医药费,不会因为患者费用问题耽误治疗。曾有一个维族孤寡老人,因为消化道穿孔而住院,为了让老人在医院得到精心的照顾,作为主治医生,我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人的工作,为老人买饭,陪老人聊天……
时光如梭,三年的援疆已经结束,回首援疆,感慨万千:三年的时间,付出了心血、汗水,也和若羌县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深深的情感。将来如有机会,我一定要重回若羌,在这片土地上走一走、看一看,看看第二故乡——若羌,因为,我是来自河北邢台的若羌人!